SayCoo論壇

查看: 2170|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鮭魚返鄉,千「鰭」百怪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07-5-1 08:02:0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摘自-管理雜誌
記者-李宜萍


      鮭魚迴游,是為了找尋適合產卵的河床;台商回台投資,則是為了找尋繼續成長茁壯的動力。

      每年秋天,成千上萬的鮭魚從海洋迴游到出生地,歷經千辛萬苦,在河流的最上游,尋找適合的河床產卵,因為他們知道,那裡的溫度與環境最適合小鮭魚孵化。台商投資,也一樣需要找尋適合的投資環境,若國家優勢不符合實際需求,他們就會選擇別的國家,繼續發展佈局。

新分工模式成形

      20年前,台商開始西進中國投資,當時兩岸三地的分工模式是台灣接單、中國製造、香港出貨;但隨著三地投資環境與條件的改變,以及企業全球佈局的腳步,如今這個模式早已被打破。

      企業為了建構更完整的核心優勢,當在台灣找不到所要的優勢,就會離開台灣,到其他地方尋找最適當的落點,設工廠或是研發中心,並將資金投入,兩岸三地變成各自獨立發展,形成各種「新分工模式」。

      新分工模式下,科技製造業多數將台灣定位為總部、研發、管理中心,中國、東南亞地區則為生產基地,甚或做全球的區域性佈局;從歐美回台投資的台商,以生物科技、高科技、資通訊居多,多數將台灣設為研發中心與區域市場發展的據點;少數在中國發展品牌成功的台商,如康師傅、達芙妮、自然美,近年的模式則是,總部留在上海,回台投資,台灣變成行銷據點;以外銷為主的製造業,更將製造重心全部移轉到中國,一部份發展品牌或上市的中大型企業,會將盈餘匯回台灣,而多數中小型企業則隨著當地產業聚落成形,逐漸與台灣脫離關係。

      從新分工模式中發現,台商選擇回台繼續加碼投資的重要關鍵,是因為台灣具備以下相對優勢:


■整合產業上下游供應鏈組織及管理能力,以成本優勢的中大型製造業為主。
■產業技術升級,以科技半導體、光電、TFT-LCD、精密機械業為主。
■區域研發、行銷中心,以高科技關鍵零組件、資通訊、生物科技業為主,多數來自歐美的台商。
■品牌國際化的行銷試點,從中國到全球化的跳板,或發展大中華區域市場的試點。
■產業專業物流中心,以運輸科技產業、工業區供應鏈體系、汽車進出口、農業生技業等為主。


      既然台灣具備這些優勢,但為什麼目前仍只有少數台商回來,大部份的還是不願意回台投資?

      由經濟部投資業務處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針對中國及歐美台商所做的「台灣產業發展與台商返台投資」調查研究發現,在1,038份有效問卷中,有208家有意願回台投資,約佔二成,有823家尚未有在台增資的計畫,也就是說,十個台商中,有八個沒有意願回來。

      根據政治大學EMBA執行長于卓民的觀察,他國公司到海外投資,在當地的獲利,會留三分之一以上繼續投資當地,剩下的錢可能匯回母國。而台商不將獲利投資在母國,較大的原因是投資設廠需要大筆資金。一般製造業生產外移,即使將研發、行銷、財務留在母國,但投資比率並不高,頂多3%,但是設廠的資本支出高出許多。

      多年來,台商到海外投資,中國佔了七成,大部份是中小型製造業,若不是在台灣上市,將資金匯回或回台投資的機會更小;其餘三成是到歐美各國,多數也是製造業,可能繼續在當地投資設廠。

      台灣的經濟結構以製造業為主,一向以代工供應鏈管理為優勢,台商持續加碼投資設廠,也成為主要的獲利模式。

      現在要吸引台商回台投資,就是讓他們藉由在台灣所產生的優勢,達到產業升級、提升全球競爭力的目標。


機會的背後

      經濟部投資業務處這次推出「鮭魚返鄉」專案,大動作招商回台,雖然尚未形成趨勢潮流,但至今也有一定的成效。處長邱柏青認為,「因為他們看到了機會。」他所指的機會,是「加值」,與發展「區域市場」。

      這次有意願回台投資的台商,以中小型企業居多,七成是中國台商,以電子、精密機械業為主,回台投資的原因是為了提高研發技術競爭力,台灣可以為他們「加值」,這裡的人才、技術、產業聚落都是優勢。

      另外一種類型是從歐美回來的台商,從事高科技、資通訊、生物科技、環保科技,他們想在區域建立研發中心、區域市場。

      回台投資,首先要定位清楚,也就是「要放什麼經營重心在台灣」。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加入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黑名單|SayCoo論壇

GMT+8, 2024-5-2 08:30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