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yCoo論壇

查看: 2044|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差一點點,是差多少?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07-6-29 07:32:4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摘自:經理人雜誌


      企業經常過度著眼於獲得的人才和所付出代價之間的對價關係。其實,對於有能力創造那麼一點點差異的員工,如果那正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再貴,也值得。

      美國職棒大聯盟的洋基隊為了提升季初積弱不振的戰績,以2008萬美元年薪的天價簽下7屆賽揚獎得主克萊門斯(Roger Clemens),是美國職棒史上單季球員最高薪資。

      克萊門斯過去雖然有十分輝煌的紀錄,但畢竟他已經高齡45歲,花這麼多錢簽下他究竟是不是一個划算的交易,引起了市場的諸多討論。

      當然,決定一個球員薪水高低的原因不只一端、資歷、知名度、經紀人的談判能力、所屬球隊的市場大小都有可能造成影響,但是多數人應該都能夠同意,戰績才是決定薪資高低最關鍵的因素。

      讓我們來做個假設,在各種外在條件都相同的狀況下,如果有兩位投手同樣是出賽30場,甲投手是20勝10敗,乙投手則是15勝15敗,甲投手應該比乙投手多拿多少的薪水,才算是依照績效計酬的「效率薪資」呢?

      從直覺來看、兩位投手有一成六勝率(六成減五成)、5場勝投數的差距,薪資的高低差應該也就在兩成之譜最為合理,而這也是媒體記者各種試算公式的基礎。

      但是這樣表面看來十分合理的薪資計算公式,卻有一個很大的盲點。如果一支大聯盟球隊在它所屬的分區,要晉級季後賽的門檻是90勝(打162場),用甲投手剛好跨過門檻有92勝,但是用乙投手卻只有87勝面臨淘汰,簽下甲乙兩位投手可就有判若雲泥之別了。因此,我們會看到,在戰績、球技、或是攻守統計數字只有些微差距的選手,所獲得的薪資卻經常有數倍的落差。

      在一般的職場上,我們其實也會面對相同的問題-只好上那麼一點點的員工,或是只領先那麼一點點的技術,值不值得我們花大錢去爭取呢?面臨這樣的狀況,我們經常過度著眼於獲得的人才與資產,和所付出代價之間的對價關係,而忽略了思考我們自身所處的位置。

      如果你的公司是處在洋基隊那樣的位置,有了克萊門斯則晉級,沒有克萊門斯就淘汰,克萊門斯雖然很貴,你仍然不得不忍痛買單;如果你的企業是產業中的坦帕灣魔鬼魚隊(從未晉級季後賽),60勝或是65勝一樣都是淘汰的命運,有沒有克萊門斯,對球隊而言意義都不大。

      在最競爭的環境當中,有能力創造那麼一點點差異的人才是很稀缺和獨特的資源,這樣的能力自然不可能和一般的能力一樣秤斤計兩來賣。

      差一點點,有時差很多,有時差不多,值不值得,要看你的組織處在什麼樣的位置,以及想要爭取什麼樣的位置而定,而這也是管理微妙之處。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加入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黑名單|SayCoo論壇

GMT+8, 2024-5-3 03:48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