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yCoo論壇

查看: 2125|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看2007 年的經理人風貌:6大趨勢. 6個關鍵字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07-1-13 08:43: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摘自-經理人雜誌
撰文-鄭君仲
專家名單
胡湘雲-奧美廣告執行創意總監
林瓊瀛-資誠企管顧問公司執行董事                  
王榮春-104人力銀行研發中心協理
溫肇東-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長
洪順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授
沈雲驄-早安財經文化發行人~知名財經作家
薛人禎-Accenture管理顧問公司執行副總經理



      經理人的典型風貌正在悄然變化,「生涯規畫」「國際化」「工作和生活的價值」這些經理人所關心的課題,也正隨著時空和環境的推移而有了不同的意義和發展。未來有哪些值得經理人關心的趨勢變化?經理人又該如何做好準備呢?

      32歲的李菲亞(化名),目前是一家知名專利顧問公司的基層主管。大學和研究所都是唸台灣一流名校的李菲亞,一踏入職場就順利考進這間顧問公司,而她也因本身對生化的專業知識以及不錯的日語能力,成為公司在國外專利這方面的重要幕僚。

      在忙碌的工作之外,李菲亞的個人生活也過得也多采多姿,閒暇時做蛋糕、寫部落格,日文也學得很起勁。喜歡看日劇的她,去年底還考上日本的獎學金,今年初就要到日本唸書。「工作可以先休息一年,去國外多學一些東西,嘗試另外一種經驗,說不定在那邊會遇到不錯的對象。」李菲亞笑說。

      在李菲亞的身上,可以發現經理人的典型風貌正在悄然變化,而這些變化的背後,似乎也代表了「生涯規畫」「國際化」「工作和生活的價值」這些經理人所關心的課題,正隨著時空和環境的推移,開始有了不同的意義和發展。對亟欲展望未來的台灣經理人而言,想要讓自己做好準備,必須知道有哪些傳統觀念正在轉變?又有哪些新的潮流正在崛起?


趨勢1 From知識取勝To意識取勝

      在知識經濟的時代,具備專門知識是成功的主要關鍵。只是當科技發展使得知識愈來愈容易被搜尋、累積、複製時,除非你真的能擁有無人可取代的獨特知識,否則知識的重要性也終將逐漸遞減。在這樣的情況下,資誠企管顧問公司執行董事林瓊瀛發現,未來能夠讓經理人維持不敗的關鍵因素,將會從知識轉變成另一種無形的思維,也就是「business sense」(商業洞見)。

      「在企業的日常工作中,如果對人、對事的sense對了,放到哪一個行業都會成功。」林瓊瀛說。一般看商業洞見,所指的是在商場上看待事情的眼光、視野。林瓊瀛指出,有商業洞見的人具備判斷力,能夠掌握整個商業環境變化的方向,並且能夠因應環境變化調整方法,運用不同的資源,掌握執行的過程。更廣泛來看,商業洞見也和工作的觀念、態度有關。由於經常和世界頂尖導演、攝影師一起工作,奧美廣告執行創意總監胡湘雲對這一點有深刻的體會:「這些世界級的大師有一些共通點,就是他們工作時都很清楚地表現出鍥而不捨、非常專注的態度,這是他們和一般人最大的差別。」

      林瓊瀛進一步指出,很多成功的企業家都擁有商業洞見,擁有「將有限資源創造無限可能」的熱情,肯為自己的工作目標許下承諾等等,這些都是未來商業社會裡很重要的特質。「以前大家會覺得自己創業的人比較有這樣的精神,」林瓊瀛表示,「但是未來在企業裡面,擁有這些sense的人將會更被期待。」


趨勢2 From專業能力To雙料能力

      一般能當上主管的人,都是因為在某個領域擁有專業技能並且表現傑出,而獲得升遷。但是未來的經理人只擁有專業能力是不夠的,對此林瓊瀛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他稱之為「雙料能力」。「專業能力當然很重要,要先把自己的核心顧好,而雙料能力就是在專業能力之外,再去培養另外的軟性管理(soft skills)能力。」林瓊瀛進一步說明軟性管理能力的內涵:「像溝通能力就很重要,比如說是不是能把話說對,是不是會提問題、傾聽。或是自我投資、建構適當的環境去培養語言能力,這些都是未來經理人很重要的課題。」

      這樣的概念,和《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作者佛里曼(Thomas Friedman)所主張的「博才」(versatilist)有異曲同工之妙。「專才通常技術有深度,卻視野窄……,博才則能在日益寬廣的狀況中運用深度技術,並且一直能學新技能,擔當新角色。」佛里曼認為,未來企業將會從偏重專才轉為重視博才。「能夠同時具備核心能耐,以及軟性管理能力,才是最完整的經理人。」林瓊瀛強調。


趨勢3 From被動國際化To主動國際化

      對多數的台灣工作者或經理人而言,以往的國際經驗可說是被動的,可能是因被派駐到國外或是接待外國客戶,而必須開始有國際化的經驗。但現在即便是留在台灣,老闆也可能一夕之間變成外國人。隨著國際化的加速化趨勢,經理人勢必得開始主動在心態或工作技巧做一番調整。

      政治大學科管所所長溫肇東舉了一個真實的例子:「我有個學生,去年進中華開發在投資部工作,結果發現他的案子全部是在大陸,連合約也全部都是英文的,因為他們公司即將在香港上市。現在他覺得自己的英文還不夠好,已經打算今年要到美國去練語文。」

      「現在對經理人談國際化,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要能走出自己的comfort zone(舒適區)去學習,」林瓊瀛分析,「企業和經理人應該鼓勵、創造外派的經驗,這會提供很多珍貴的經驗。」林瓊瀛也認為,現在企業和經理人要有一個觀念,就是好的人才才會外派,因為現在外派的職位、地域很廣,可說是培養工作能力的大好機會。「企業甚至可以把外派當成一個獎酬。」在這樣的狀況下,經理人不妨對外展現自己可以外派的可塑性和膽量。「主動積極地爭取外派,成功的機會一定會比較高,」胡湘雲也認同這樣的看法。

      另一方面,由於跨國性的溝通會愈來愈頻繁,林瓊瀛覺得這也是經理人要及早主動去適應和學習的重要工作。「我開過一個跨國電話會議,討論一個跨國購併的案子,與會者包括買方代表、賣方代表,買方律師、賣方律師、買方財務顧問、賣方財務顧問,橫跨了7個國家,總共有50個人在線上。」林瓊瀛認為,像這樣的狀況以後一定會愈來愈常遇到,所以對於跨國的溝通能力,經理人得學會怎麼做,而且愈快愈好。而在國際化的潮流下,經理人也將有更大的機會拿到國際級的高薪。

      Acccenture管理顧問公司執行副總經理薛人禎指出,台灣已經有一些企業開始晉身世界級,例如宏,這些台灣企業需要很多有美商、歐商文化經驗的人,去幫助他們面對其他跨國大企業,而這會形成一個越來越明顯的趨勢:「未來會有更多台灣公司走向世界,它們面臨的競爭是全球性的,所以這些工作的層次和薪資也會開始與紐約、倫敦這些地方同等級,我相信未來幾年在台灣高薪的工作會愈來愈多!」


趨勢4 From製造思維To服務思維

      根據溫肇東的觀察,台灣目前雖有將近60%的經理人是在製造業的領域,但台灣製造業的優勢已經不再,轉型已是在所難免。溫肇東也強調,製造轉型服務雖然是一個未來的趨勢,但是服務業和製造業背後的運作邏輯有著很大的差別,「經理人必須在思維上有所轉變。」

      薛人禎則指出,Accenture曾做過一個研究,結果發現所有產業都有一個演化過程:第一步是製造產品,企業只做生產的動作;第二步是以服務支援產品,製造出產品之後,企業開始有一些後端的服務;第三步是以服務為產品創造差異化,企業會利用一些有價值的服務為產品創造更高附加價值;第四步是服務超越產品,顧客主要關心的是服務(例如外包或租賃),產品的差異就不是那麼重要;第五步則是服務等於產品,到了這一步,無論產品的細節如何,顧客只要看到企業品牌就買了,因為企業能創造獨一無二的品牌價值。

      在薛人禎看來,台灣在這方面還有很大的空間。「台灣廠商很多都還停留在第二或第三階段。如果能設法往上提升,那麼獲利會愈高,」薛人禎語氣肯定地表示。此外,政治大學企管系教授洪順慶則看到品牌人才的重要性:「台灣有很多商學院,也有很多行銷課程,但是台灣的品牌人才,不管是質或量卻非常缺乏。」洪順慶分析,台灣有很多B2B(企業對企業)的品牌,這些B2B的品牌其實做得非常好,但也因為這些品牌做得太好了,以致於沒有消費性的品牌。

      「我們的企業只會滿足少數的大客戶,這些客戶要做什麼我們就做什麼,這方面我們已經做得很好了。可是慢慢有企業發現,我們知道HP要什麼、IBM要什麼,我們卻不知道義大利人要什麼、韓國人要什麼、美國的黑人要什麼。」所以洪順慶認為,台灣在製造轉型服務的趨勢下,未來懂品牌的人才會愈來愈受到重視。


趨勢5 From生涯規畫To生涯發展

      過去,一個經理人的職涯是一直線的,也是可以想像、預期的。進到組織以後,順著組織階層往上爬,直到屆齡退休。但是林瓊瀛認為,現在已經不可能有這麼按部就班的狀況;現代人已經很難說自己要在50歲當到公司財務長、或是60歲退休後要自己創業。

      104人力銀行研發中心協理王榮春,則建議以生涯發展的概念來取代生涯規畫。「生涯能不能規畫或許見仁見智,但是我認為生涯是可以發展的,」王榮春說,「我在政大上課時,發現現在EMBA學生的年齡層不斷向下降。在充滿變動的時代,能夠讓自己多增加一些新東西,就有發展的機會。」早安財經文化公司發行人沈雲驄,對於職涯也提出他的觀察。

      「未來經理人在思考自己的生涯時,除了垂直式的思考之外,或許也要開始能轉換為水平式的思考。」沈雲驄指出,垂直式的思考就是傳統的科層階級,從職員、科長一路上去,但這個傳統上覺得很順的路其實愈來愈不安全,如果在思考職涯時,能夠擺脫只抬頭往上看的模式,將自己觀察的角度和能力的培養轉換為水平式的向外擴散,可能會有更好的機會、更好的成就發生。

      生涯規畫是被動的、單線式的,生涯發展則是主動的、多面向的、可以持續不斷的。所以努力培養自己、能夠終身學習的人,職涯的發展性可能超乎想像。在奧美裡頭,胡湘雲就看到這樣的例子已經出現:「有一年我去紐約的奧美,看到一個人讓我印象很深刻。她是一位70歲的廣告界女性前輩,頭髮都白了,她在紐約總部是多芬(Dove)的品牌leader。

      她不用每天上班,但是客戶仍然非常重視和倚賴她的idea。她現在雖然已經年紀大了,不在第一線,可是她依然能夠在她的行業裡有很好的發揮,我覺得這會是一個很好的職涯模式。」「我們現在講職涯時談到的退休概念,其實某種程度而言是一種放棄,是一種對自己最高價值的結束,這是不對的。」沈雲驄指出。在沈雲驄看來,不管法定退休年齡是六十歲、七十歲,一個工作者能貢獻的價值不會因為達到某個年齡就突然減少,「把時間的概念拿掉,去關注現有的能力和條件要如何精進、發展,這是我們現在應該要有的概念。」


趨勢6 From注重工作表現To期待生活素質

      或許是民族性和環境的影響,台灣的企業和經理人向來對工作全力以赴,對個人的工作表現十分重視。但是過度重視工作,忽略個人的生活品質,也造成許多後遺症。不過,這樣的情況正在轉變之中。

      「前不久有一條新聞,提到台灣大學決定設立體育假,讓老師有時間去運動健身,」洪順慶表示,「其實對企業來說,一旦能開始注意生活品質,說不定能發掘出更多新商機。」而大前研一探討下班後如何安排生活的著作《Off學》,去年一上市就在台灣熱賣,在某種程度上也代表了台灣經理人渴望了解工作外的生活要如何經營,並且對提升生活品質和生活環境這件事有更多的期待。

      在歐美企業界,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已經是一個普遍的觀念。「我們歐洲那邊的主管,每年至少要有一個月的休假。他們平常工作非常有效率的原因,就是為了可以休長假,維持自己生活的品質,」薛人禎說。薛人禎自己就認識一位Accenture歐洲分公司的合夥人,他的羅浮宮入場券是可以終身使用的,而他也每隔幾個月就會去逛逛羅浮宮,接觸各式各樣的藝術。

      「創新最可能發生在『異領域碰撞』。如果你整天就是一直在工作,那你怎麼會有機會接觸其他的領域,進而激盪出創新的想法?」在薛人禎看來,一個人要重視生活品質,才能擁有悠閒有餘裕的身體和心靈狀況,而這樣的狀況也才能夠引發出很多好的效應。「人在off的時間要比on的時間更長,所以off其實要比on更重要,」洪順慶也強調,「我相信未來的台灣經理人,會對家庭和休閒生活投入更多的心力。」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加入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黑名單|SayCoo論壇

GMT+8, 2024-4-29 01:35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