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yCoo論壇

查看: 17089|回復: 6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油品基本常識小教室 2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05-9-30 00:41: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油品配方中,參有摩擦修飾劑的比例趨高,導致摩擦係數過低,對某些四行程機車的濕式離合器片滑動和動能耗損的問題,所以JASO另立四行程機車引擎油品規範,係以通過API SE等級以上或ACEA A1以上的性能規範為基礎,再加上硫酸鹽灰份、揮發度,消泡性,剪切穩定性與高溫高剪切黏度的限制,以其油品中的摩擦修飾劑比例分成高動靜摩擦指數的MA類和低摩擦指數的MB類兩種

 

(4) ILSAC是(International Lubricants Standardization and Approval Committee)的縮寫,中文意思是「國際潤滑油標準暨認證委員會」,這個ILSAC裡頭的組織成員,包括美國發動機製造協會(Motor Vehicle Manufacture Association),幾乎都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汽車公司,包括了戴姆勒克萊斯勒Daimler Chrysler、Ford、通用GM、以及全日本汽車製造協會﹙The Japanese Automobile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正由於ILSAC的組織成員本身都是汽車引擎製造廠,因此他們對引擎潤滑的需求更是一清二楚,由他們來制定車用機油的規格,應該是對引擎最好的保障,更何況,萬一引擎真的故障,要負起保固責任的,也就是他們,但ILSAC之所以要跳出來、在API之外另立機油規格,也不無他們的商業訴求跟考量。舉例來說,為了日趨嚴格的環保跟油耗法規,如果能借重潤滑油配方的調整,就可以獲得一定程度的省油效果,那麼引擎製造廠本身應付油耗認證的壓力是不是就可以相對減小了呢?或者說,乃因和其成員主要為引擎製造商有關,為了自身的利益,他們希望接受認證通過的機油具有節能效果,這樣使用者不但對機油會有好印象,連帶地也會對車子有好印象。ILSAC機油規格與傳統API規格最大的差別就在於此,ILSAC傾向於建議汽車消費者使用xW30之類的低黏度機油以達成省油效果(超過xW30的機油很少會有ILSAC認證,台灣也不常見)。所以,等新機油上市之後,可以盡量挑選有ILSAC GF-3認證的低黏度機油,或許可以幫助您在汽油錢上省個一塊兩毛錢。

 

其他車廠標準亦列表當作參考

VW.福斯

VW 500.00 節省燃料的機油適用於燃燒及吸力柴油引擎。
VW 501.01 用於燃燒及吸力柴油引擎的機油。
VW 502.00 服務-增加效能水準用於燃燒引擎的機油。
VW 505.00 不論有無氣冷裝置的排氣渦輪增壓柴油引擎機油。

 

MB 賓士

MB 227.0 用於吸力柴油引擎的單一級數機油。
MB 227.1 用於吸力柴油引擎的複合級數機油。
MB 228.0 不論有無排氣渦輪增壓/的單一級數柴油引擎機油。
MB 228.1 不論有無排氣渦輪增壓/的複合級數柴油引擎機油。
MB 228.3 不論有無排氣渦輪增壓/的複合級數柴油引擎機油,用以延長換油周期。
MB 228.5 高效能複合級數有渦輪增壓的柴油引擎機油,用以延長換油周期。
MB 229.1 現代客車用的複合級數機油(汽油及柴油引擎)。

 

一般來說,真正的歐洲製造油廠大部分是不跟隨API認證起舞,不會有新的API等級就馬上送認證,如果銷售範圍只是限於歐洲地區,多半就只送ACEA認證,所以在某些進口油品上未必看得到API甜甜圈,除了少數世界級大廠如ESSO、Mobile需要銷售到世界各地方,認證規範就會比較多樣。

 

(註:所有組織或協會僅提供標準測試值範圍,類似標準度量衡單位,提供廠商選用,也可當作選購時相對的參考比較用,不過沒有辦法代表油品本身品質絕對的好壞,大部分台製或是OEM的機油只要求符合API標準範圍內的低標就敢打上API Service Grade,大廠牌的原裝進口油比較會要求符合標準範圍的高標甚至超過其水準,所以真正還是要看把認證標上去的廠商負不負責)

 

API作業分類標誌 API作業證明標誌 參考油品

代表油品的性能等級、黏度和省能源與否。 代表油品符合「國際潤滑油標準化認證委員」(ILSAC)的標準。 黏度號數 5W30 的NISSAN日產原廠進口機油,左下角有兩個認證,並強調其省油效能,車x屋定價4公升1x00元

 



API Service
狀 態 服 務 等 級
SL 現行 適用於最新型設計的汽車引擎,2001年7月1日發表的SL等級,是設計於提供更好的高溫油泥積垢控制,及更低的油量消耗,這類油的其中一些油品更符合最新的ILSAC規格和或能源保存的資格。

SJ 現行 適合2001年和較舊型的汽油引擎,標準制定於1996年,並於’97年開始授權認證。SJ機油對xW/30或xW/20等低黏度機油,在機油 揮發性、抗泡性、高溫氧化穩定性及降低油品含磷量,以減少對(排氣)觸媒轉化器的毒化等方面優於SH 級機油,可用來取代SH或更早期等級之機油。

SH 已廢除 用於1996年和較舊型的汽油引擎。
SG 已廢除 用於1993年和較舊型的汽油引擎。
SF 已廢除 用於1988年和較舊型的汽油引擎。
SE 已廢除 用於1979年和較舊型的汽油引擎。
SD 已廢除 用於1971年和較舊型的汽油引擎。
SC 已廢除 用於1967年和較舊型的汽油引擎。
SB 已廢除 具抗磨損、抗氧化、但無清淨功能添加劑,用於較舊型的引擎,只使用於汽車製造廠商特別建議使用的情形下。
SA 已廢除 無任何添加劑的純礦物油,用於較舊型的引擎, 完全沒有性能須求,只使用於汽車製造廠商特別建議使用的情形下。

註:API故意從種類順序跳過 "SI "和"SK",是因為此兩個字通常會和其它的機構或系統有關聯。

 

3. API SH、 SJ 、SL等級的差別在哪裡呢?又跟ACEA比那個比較好呢?

Ans: API SL機油標準其實是為了因應 ILSAC GF-3 而生的新標準,也是目前市售技術規格等級最高的。它可以完全取代現有的API SJ、 SH。「API SL」對高溫積碳抑制、腐蝕抑制、氧化穩定性、和機油的消泡性,都比「API SJ」進步非常多。

API SL新的Sequence VG測試,專注於"低溫油泥"的控制,對常開車的車主來說,API SL機油可使用更久,清淨性更棒,不容易產生油泥,引擎零組件運轉更靈活,油門踩踏起來更輕快。在引擎磨耗的保護上,API SL使用新的Sequence IVA測試程序,測試引擎改採日本KA24E引擎,比以往老舊的Sequence IVA引擎更實際、更專精於磨耗控制、也更接近實際行車狀況。(*註一)

(主要是針對2001 02年份的新設計引擎,在油耗和環保、性能方面取能更佳的平衡點,也能延後換油里程,更進一步符合新一代的環保排放法規,但現行車種的引擎大多是五六年前的設計,未必會比API SJ來得好。)

API & CCMC & ACEA 等級參考對照表:

 

API
SL
SJ 、SH
SG
SF

ILSAC GF-3
GF-2 GF-1  
CCMC
  G5
G4
 

AECA
A3-98 A3-96
A1
A2
 


 

4.關於新一代的API SM ??



美國石油學會(API)研擬新SM等級

隨著新汽油引擎機油的即將升級,新等級ILSAC GF-4的規格將被批准上市的同時,各相關業界的興趣又迅速地轉向美國石油學會新的API SM 機油品質等級上了,因為這個等級與GF-4是相對等的,而且也將會取代目前的API SL品質等級。

圍繞在API SM品質等級的問題比起以前的等級要更多些而且更複雜。最近的會議顯示出有關新機油的「向後相容性」(backward compatibility,即與原有等級油品相容的特性)是各方喋喋不休所關注的焦點。

GF-4 的規範是由ILSAC/Oil單一委員會所制定的。這個委員會雖由汽車和石油業界的代表所組成,但基本上範圍僅涵蓋北美洲以及日本地區,而且也僅有汽車製造商所推薦的低黏度等級如SAE 5W-20、5W-30、10W-30的油品才能通過GF-4節省燃油的標準。

相反的,API品質等級則是由美國石油學會全權掌管與核准的,其下的潤滑油委員會負有制定與核准各種等級標準的單獨責任。API 機油品質等級分類是適用於全球地區而且包含各種不同的SAE 黏度等級的,除前面提到的等級外,也包括較常用的複級黏度如10W-40、20W-50和單級黏度在內。

去年十月二日API 之下的潤滑油委員會曾與 Ciba特用化學品公司以不對外開放的會議方式,討論Ciba公司所提議的API SM等級潤滑油的磷含量限度值。磷對於汽車的排氣系統是有害的,ILSAC GF-4將機油磷含量的限度值定在0.08%的含量,但Ciba 則提議含磷量上限值應為0.10%,並可適用於各黏度等級的機油。據Ciba 表示,SM等級雖於2004年才推出,但市面上大部分的車子應該仍是1996以後年份的,而這些車子的排氣系統設計,是可以使用含磷量達0.10%的油品的。這數值也是1996年生效的GF-2的含磷標準,它並且延續到目前的GF-3等級機油。不僅ILSAC機油適用,API品質等級的各種黏度級數應該也都適用以0.10%為含磷上限的,如此一來,對於1996至2003期間的車型,其引擎與排氣系統將都可以受到適當保護。

至於2004年及以後的新車排氣系統,則使用GF-4油品,其0.08%含磷限制值仍是可以保護它的。即使將來SM等級的機油允許0.10%的含磷值,但是如果油公司想要標示API品質郵戳星型與甜甜圈標誌的話,他們的含磷量也不會高過0.08%,以符合GF-4的限度值,這樣也可以保護往後出廠的車子。於是乎不管是新舊車子都可以受到保護。這個提議的優點是它保持簡單也能符合顧客的利益,可惜潤滑油委員會並沒有同意這個提議。會議進行期間,Valvoline也提出了一個比較複雜的提議:就是將API甜甜圈的上下半部分開各自表述。上半部既可以宣稱節約能源,而下半部也可以讓含磷量符合0.08%的廠家宣稱如「排氣可相容」或是「資源節約」之類的標誌,前提是如果這些標誌以後可以正常化使用。但是API潤滑油委員會並未對此提議做出任何決定。

奇怪的是美國石油學會這次並沒有向外公開十月二日的會議。在制定規格標準上,美國石油學會原是採用美國國家標準協會(ANSI)的原則,包括其核心原則的充分且必要過程(due process)和一個對外公開的會議,讓對任何一個正討論中的規格標準有興趣的人可以在合理又方便的原則下取得內容的。在制定GF-4的規格標準時,ILSAC/Oil 所有的會議也都是應用這個相同的原則。

而在遭致外界的抗議時,美國石油學會則對外表示Ciba 所提議的SM標準只是政策上的問題,而按ANSI 的充分且必要過程( due process)的要求上看,它並不是規格標準上的問題。原來他們是把這個議題的討論歸屬於商業性質會議上,因此那一次會議並不對外開放。

但在另一個場合上,API 潤滑油委員會的主席法蘭拉克伍先生則表示,SM機油等級會透過非常徹底的公開發展方式來進行。有關「向後相容性」的問題是新GF-4規格與其對應的SM等級的眾多技術問題中首要探討的問題,例如在2003年春Ciba曾建議,應制定API SM與SN兩種品質分類來對應GF-4,其中一個分類提供機油業者排氣系統相容性限度值的彈性,而另一個分類則與GF-4除了節能規格外幾乎相似的規範。如此引擎與排氣系統兩方面在使用API品質認證的機油都可以得到適當的保護。Ciba也曾表示,在美國以外的地區其市場因素將會使限制機油的磷含量變得不實際,而一些較老舊以及汽柴油混合的車隊,也會使得限制含磷值成為汽油引擎機油分類上的障礙。

比較過去僅由單一等級被核准的做法,Ciba所提出的同時間有兩個品質等級分類生效的作法可以說是一種突破,只可惜API 潤滑油委員會也同樣沒有接受這個提議。

 

 


5. 機油的黏度愈高代表品質越好嗎?

Ans: 黏度是潤滑油最重要的單一性質,但不能單靠黏度去判斷油品的好壞,也不是選購的第一要素。

引擎是否容易啟動,油膜是否容易形成,熱量的產生以及機油的消耗量等皆和機油黏度有關。目前所有的引擎機油黏度皆是以美國汽車工程師學會(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簡稱SAE)所訂定的標準分類。此項分類標準亦隨著時代進步而修改,最近一期分類標準如附表。

 

表中將黏度分為含英文字母W及不含W兩大類。W即英文字冬天(Winter)之字首。含有W之黏度等級可適用較低溫的地區。車輛在低溫啟動時,這一瞬間是機件磨損是程度最大的,所以這時需要某一程度的流動性來提供瞬間的潤滑,由此可知黏度高的機油就是『 膏』,但是不能單單藉由黏度指數來評判機油的好壞,對於機油廠商來說,各家都有其獨特的秘方,所以就算黏度指數相同,可能其潤滑性也不同。

 

以台灣地區為例:10W、15W、20W皆可提供優良的冷車啟動能力(=低溫流動性),0W、5W雖然有更優良的低溫啟動能力,阻力小引擎拉轉更快,不過價錢上也較昂貴。

市面上所銷售的機油有所謂的單級黏度或複級黏度 ,單級黏度(Monograde)機油意指其黏度僅符合某一特定SAE黏度等級,如常見的SAE 30,ASE40等<一般俗稱30號(番)機油,40號(番)機油>。但若一機油時符合某一含W 和不含W之黏度等級,則稱之為複級黏度(Multigrasde)機油,市面上常見的有SAE 20W-50、SAE 10W-40 、SAE 15W-40、SAE 10W-50、SAE 15W-50、SAE 0W-40 、SAE 5W-40 、SAE 5W-50、SAE 10W-60,主要是能在兩種高低溫氣候中都能維持合適的油膜黏度。

以符合台灣氣候的複級黏度SAE 15W/40機油為例,會比SAE 40單級機油在冬天具更佳之冷車啟動性,同時比SAE 15之單級機油在高溫時更能有良好之黏度表現。而強調高溫高rpm用10W-60機油內的配方基本上是和5W-50相同,在基礎油內多添加黏度指數改良促進劑,故成本較高。

PS: SAE 10W40機油安全啟動室溫約在攝氏 零下23度~4度,10W/50約在零下23度~10度,5W/50約在零下29度~10度

PS2: 0W20 or 0W/30,0W60之類可能是為了賽車運動和某些私人組織量身訂做的特殊規格或另有其他非市售販賣用途。

PS3: 礦物油選用15W40可能會比20W50稍微容易熱車,加速感也稍好一些。

 

低溫黏度
高溫黏度

SAE
黏度
等級
於特定溫度(℃)
下啟動黏度(Cp)
於特定溫度(℃)
下無降服能力之
最大汞動黏度(SSU)
於100℃時
動黏度(cSt)
最大 最小
於150℃時之最
小高剪力特性

0W
3250於-30℃
6000於-40℃
3.8
.
.

5W
3500於-25℃
6000於-35℃
3.8
.
.

10W
3500於-20℃
6000於-30℃
4.1
.
.

15W
3500於-15℃
6000於-25℃
5.6
.
.

20W
4500於-10℃
6000於-20℃
5.6
.
.

25W
6000於-5℃
6000於-15℃
9.3
.
.

20
.
.
5.6
<9.3
2.6

30
.
.
9.3
<12.5
2.9

40
(0W-40、5W40、10W40等級)
.
<16.3
2.9

40
(15W40、20W40、SAE40等級)
12.5
<16.3
3.7

50
.
.
16.3
<21.9
3.7

60
.
.
21.9
<26.1
3.7


 

cSt ISO AGMA SAE SAE Common cSt
@ 40℃ 黏度 等級 號數 齒輪油黏度號數 黏度號數
常用 基礎油 @ 100℃



 

6. 所謂的添加劑跟配方指的是哪些東西?

種類 效用 主要化學成分 有效添加量
流動點降低劑 具有將石蠟結晶表面包含起來之界面作用,防止石蠟連續凝集,使低溫流動性良好,大部分寒帶地區潤滑油多有添加。
甲基丙烯酸酯聚合物和其他石蠟類縮合物
 
0.1~1﹪
黏度指數增進劑 高分子聚合物低溫時呈盤捲鏈狀構造,高溫時分子可延伸,阻礙油脂流動,對低黏度油使用較有效。
聚異丁烯系和具丙烯酸甲酯系 2~10﹪
消泡劑 添加於各種潤滑油中,可使泡沫之表面張力不平衡而破壞。
矽酮系和脂肪酸酯類 2~5ppm
抗氧化劑 防止潤滑油因氧化產生酸性物質與油泥而劣化,另氧化生成之過氧化物不起連鎖反應,另可妨害金屬之觸媒作用,間接達到抑制氧化之目的。
酚、胺系和有機硫、磷化物 0.4~2﹪
腐蝕防止劑 防止軸承等金屬之腐蝕,並在金屬表面行成保護膜,防止金屬之觸媒作用,界而防止潤滑油之劣化。
二硫代磷酸鋅和二硫氨基甲酸金屬鹽 0.4~2﹪
清淨分散劑 吸著使用中發生之油泥、積碳,並將之分散於機油中(分散作用);在固體表面形成吸著膜,防止碳粒、樹脂沉積於引擎內部(清淨作用);中和因油劣化產生之酸性物質及燃料中之硫份所形成之硫酸(中和作用)。
油溶性有機鎂、鋇、鈣金屬磺酸鹽,酚酸鹽磷酸鹽 2~10﹪
油性向上劑 (油性劑) 其分子可吸著於金屬表面,或與金屬上之金屬氧化物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皂類之吸著膜,防止金屬間之直接接觸,達到減磨目的,但在高溫狀態及嚴酷條件下不能使用。
高級直鏈脂肪酸、直鏈脂肪酸脂類,金屬皂類(鉛皂)和直鏈醇 0.1~1﹪
極壓添加劑 (EP劑) 使用於油性向上劑無效或嚴酷條件下,能與金屬表面反應形成耐膠執,耐壓性金屬化合物,防止膠執點與磨耗;EP劑與金屬表面反應生成低熔點化合物,為剪應力小隻無機膜層。
有機氯、硫、磷化合物 5~10﹪
防鏽劑 使用於多種潤滑油中,能於金屬表面形成被膜,防範水分、鹽分之侵襲,達到防止生鏽的目的。
脂肪、環烷酸皂類和磺酸鹽,磷酸酯,有機胺類,硫代磷酸鹽 0.1~1﹪
黏著劑 滑動面專用油等要求黏著性之場合使用。 不飽和脂肪酸之鋁皂和特殊高分子聚合物 視需要
乳化劑 供乳化油使用。 環烷酸鹽和脂肪酸皂類 視需要
著色劑 賦予特定呈色或螢光,與潤滑油性能無關。 油溶性染色劑 視需要

(*註二)

 

目前各大機油總廠幾乎僅提供配方和調配比例的方式給分散世界各地有合作關係的煉油廠,並不實際介入管理和營運,以節省成本,國內很多平行輸入在各大賣場上架的貿易商貨跟水貨就是由此而來。

另外就是品管的問題,就算是正公司貨也有分好壞,很多大廠牌機油要大量生產降低成本就必須本土(國產)化,也是委託中油OEM或是跟中油買基礎油進口化學原料自行調製,還有最常見的是進口50加崙大桶油品自行分成散裝品,比如說ESSO跟Mobile1其實是差不多的東西,桶裝進口後經由台中港區某油品公司包裝上市,有時候還不見得只交由一間公司委託包裝,還會有兩三間以上,至於本土化會不會造成品質下降...就見仁見智了。

 

7. 為什麼有的機油是總公司在歐洲,但是製造廠卻是在亞洲呢?

 

Ans: OEM工廠因為銷售地區的標準不一,所以產品水準也會有很大的差異,比如說API SJ標準規定使用該等級的潤滑油在某標準引擎上,經過一定時數運轉後,某機件磨耗產生的間隙範圍為0.5mm~1.5mm或換算成百分比,歐洲工廠生產的ACEA A3認證油品,甚至要求產生間隙小於0.5mm,比API標準範圍的高標還來得嚴格。

(套用某位車壇前輩的講法,以德國來說,或許可以算是無限速高速公路帶來的效應,車子需要有能力以接近200公里左右的時速在公路上奔馳,也算是對汽車和油品品質的一種嚴格考驗,使汽車製造商和其他廠商不敢馬虎做事。)

 

而新加坡或是韓國的工廠因為不需要外銷到歐洲,可能主要銷售對象是亞洲地區,以台灣為例,目前的交通狀況跟道路使用權的觀念來看,根本沒有機會開快,所以只需要符合API SJ標準範圍的低標即可包裝出貨,何況是其他連三餐溫飽都有問題的未開發或開發中國家,生活物質水平低於台灣,其所在地的工廠更沒有辦法去要求機油的品質。

至於日本好像很少提到,因為日本本地並不產油,但是精於基礎油中,添加各種化學成分(以外加方式)使達到理想的產物;相較之下歐美本身油田產地多掌握的資源也多,可以直接提煉出較為接近理想的油品,當然添加劑是免不了,只是比例上顯得較低、較少。

 

而台灣的狀況跟日本類似,台灣本土的煉油廠如中油和台塑,因為天然資源困乏,化學添加劑都要靠國外供應,中國石油先後和Gulf海灣石油、SHELL殼牌石油合作(高雄中殼公司),台塑則是跟日本出光石油合作,引進配方再透過本身提煉的基礎油加以調製。
 

一般認為有ACEA認證的歐洲煉油廠原裝進口產品品質水準較佳,API認證的美國煉油廠原裝進口和新加坡、台灣煉油廠OEM代工產品次之,最差的是中國大陸跟東南亞煉油廠代工還有台灣油商自行進口原料攪拌的不知冥(名)牌機油。

 

此外提供一個分辨進口或是台灣包裝機油的參考方法...

在公開販賣的商品上有共12或13位數的商品條碼,前兩或三碼分別代表的是生產國家

不過....還是有台製品根本沒有標或是標上外國進口的條碼,所以只能當參考用

各會員國與國家代號:

國碼 國名 國碼 國名 國碼 國名 國碼 國名
00-13 美、加 529 塞普路斯 73 瑞典 880 南韓
20-29 店內碼 531 馬其頓 740 瓜地馬拉 885 泰國
30-37 法國 535 馬爾他 741 薩爾瓦多 888 新加坡
380 保加利亞 539 愛爾蘭 742 宏都拉斯 890 印度
383 斯洛維尼亞 54 比利時、盧森堡 743 尼加拉瓜 893 越南
385 克羅埃西亞 560 葡萄牙 744 哥斯大黎加 899 印尼
387 波西尼亞、赫塞哥維亞 569 冰島 745 巴拿馬 90-91 奧地利
400-440 德國 57 丹麥 746 多明尼加 93 澳洲
45、49 日本 590 波蘭 750 墨西哥 94 紐西蘭
460-469 俄國 594 羅馬尼亞 759 委內瑞拉 955 馬來西亞
470 吉爾吉斯共和國 600-601 南非 76 瑞士 958 澳門
471 中華民國 608 巴林 770 哥倫比亞 977 ISSN期刊
474 愛沙尼亞 609 摩里西斯 773 烏拉圭 978-979 ISBN書碼
475 拉脫維亞 611 摩洛哥 775 秘魯 980 退款收據
476 阿塞拜疆 613 阿爾及利亞 777 波利維亞 981-982 貨幣價值票券
 
477 立陶宛 616 肯亞 779 阿根廷 99 禮券
478 烏茲別克 619 突尼西亞 780 智利
479 斯里蘭卡 621 敘利亞 784 巴拉圭
480 菲律賓 622 埃及 786 厄圭多爾
481 白俄羅斯 624 利比亞 789-790 巴西
482 烏克蘭 625 約旦 80-83 義大利
484 摩爾多瓦 626 伊朗 84 西班牙
485 亞美尼亞 627 科威特 850 古巴
486 喬治亞共和國 628 沙烏地阿拉伯 858 斯洛伐克
487 哈薩克 629 阿拉伯 859 捷克
489 香港 64 芬蘭 860 塞爾維亞
50 英國 690-695 中國大陸 867 北韓
520 希臘 70 挪威 869 土耳其
528 黎巴嫩 729 以色列 87 荷蘭

 

8. 國內機車所謂的原廠機油是怎麼來的呢?

Ans: 據我個人所聽說的 "未經證實的消息"

(1) 光陽KYMCO&台鈴SUZUKI => 委託台灣出光IDEMITU或國宏的工廠OEM包裝

(2) 三陽SYM => 鼎豪實業 國內OEM廠包裝

(3) YAMALUBE山葉 => 除EFERO SG半合成之外都是在台灣包裝的

很多人會棄原廠機油而不用,寧願多花錢買他牌油品,有部分的原因是價位太便宜,用起來不安心,非要用貴一點的才滿意,或者是

人云亦云。

這邊提供另一種個人的看法,為什麼說原廠便宜的機油不好,也比外面同價位的機油等級低,因為要是連完全不懂車不顧車的阿公阿婆,很簡單的就用到好油,跑個幾萬公里也都不出問題,那這樣車行都要關門了...

 

當然原廠還是有等級高的好油,但前提是"價格"要合理才行...。

 

 

9. 汽車機油可以用在機車上嗎?

Ans: 此話題引起爭議已久,一般的說法分成兩方面,高轉速保護性和離合器打滑溫度升高的問題,不過有前輩點出問題可能不在此

以下是我自己的小小看法

(1) 機車機油比較重視高轉速的表現,動輒轉速便上6、7000rpm,而某些生性保守有傳統美德的汽車車主恐怕連5千轉都不曾開過。

以理論上來看,合成機油是沒有特別區分機車與汽車引擎的機油,如果要求高轉速方面那就只需選擇類似Turbo級的汽車機油即可,因為機械增壓的輪軸或是渦輪增壓的軸心轉速近兩、三萬轉且溫度也高出引擎很多 ,所有只要是標示適用Turbo引擎也是一值得參考的標準,若是認為你的車常用轉速區在萬轉左右且經過強力競技改裝品的加持,那麼再去考慮機車專用的吧。

 

(2) 早期主要是考慮到"打檔式"機車用的濕式離合器相容問題。

 

API SH等級以上的機油因為含有較高比例的抗磨損、極壓添加劑,而會使一些打檔車的離合器打滑,只能用到API SG等級機油。日本JASO MA/MB等級就是考慮某些API SJ等級機油造成離合器打滑問題所衍生的,但當時考量的因素和環境係針對於賽車場上大CC數大扭力輸出之改裝競技車輛的離合器系統,HONDA-HRC也是JASO的成員之一
我的疑問是以前手排汽車的手排變速箱可以用機油代替,但市售小排氣量4T檔車的離合器變速系統比汽車還複雜?承受馬力的輸出更大?

還有賽場上不需要考慮到耐用性跟清潔性還有環保等等,賽車用油可能只用一場比賽就漏下來換新,引擎活塞環等細部零件也會一併更換,也不用考慮機件磨損的間隙大小問題,而一般市售量產車1000km才更換機油,引擎機件更不可能時常換新,還有環保廢氣排放等等的先天限制,在API等級最近的演進過程中,環保跟耐用度也佔了很大的因素,JASO倒是沒在環保方面多作著墨,但市售油品各種添加劑調配的比例需要考慮較多。

個人覺得不需要比照賽車場上的標準,去多花冤忘錢買競技級油品。

 

(3) 我懷疑當時的機車機油指的是礦物油,而不是現在非常普遍近似氾濫的合成機油。

(4) 汽車機油使用上比較偏向於跟重車類似...氣冷式速克達的需求是有所不相同

不過這跟天氣、用車環境、引擎設計等等的差異都有關係,所以目前還沒有個真正的定論

主要會在耐用度有所區別....

* 但還是有些汽車機油的確較易氧化和劣化,如果是第一次使用汽車機油時多注意一下, 避免機油提早劣化變質,用了只要沒什麼問題,那就不用考慮汽車用還是機車用機油,自己用得爽最重要 *

請參考 JASO T-903 904 MA/MB測試基準日文原文 中文翻譯文



10. 常聽到篦麻油是什麼東西阿??

Ans: 台灣野生雙子葉植物 屬植物性油脂 常見綠色或紫色
種子飽含篦麻油50%以上、少量篦麻毒素、篦麻鹼等,誤食會腹瀉或過量致死
優點: 金屬表面附著力很強,油膩性極佳,有利於界面性潤滑
缺點: 不溶於礦物性潤滑油內,且容易氧化結膠,無法長時間使用,一般多用在賽車場

4T機油以前有個老牌子 領先CHEMLUBE的合成機油是用植物性酯類基礎油,還有MOUTL跟OMV奧地利石油跟俾斯麥MAXIMUM也有
2T就嘉實多A747等 拿來預混,黏度約SAE50,一般2T機油約SAE20、30左右
不能加機油箱,會打不動....
其他好像也能被當成類似芥子氣的生化武器使用....QQ"
早年日據時代廣泛種植來煉製機油,在礦物油還沒應用之前(跟二硫化鉬還有石墨同個時期)
一直都是主要潤滑劑,潤滑性聽說比合成油還好
以前應用在航空飛行器,也能用在煞車油
玩遙控模型飛機直昇機或是模型車應該還多少會接觸到
 

11. 發動引擎的時候會噴白煙,是代表會吃機油嘛?要是會吃機油該怎麼辦?

Ans:: 如果白煙通常是出現在冬天剛發動引擎時,因為汽油是碳氫化合物燃燒後會產生水汽,低溫時積存在排氣道或是消音器經過排氣管的高溫產生水蒸氣,就是一開始的白煙熱完車之後就不會再冒。另一個可能的原因在濕氣很重的地區,金屬合金油箱內未加滿油的空間經過冷凝作用形成水份,積存在油箱底部 加上汽油本身久置之後也會有水氣吸附,然後被吸進去燃燒室產生水蒸氣,再不然就是因為化油氣混和比調太濃 燃燒不完全,產生的廢棄微粒分子過多聚集成白色霧狀。

如果是老車的話就還要多注意其他的因素了,機油漏進燃燒室會有較多的白煙或是隱隱約約的藍煙,會冒藍煙應該是滿嚴重了 要注意機油油量是否減少很多,排汽門或是活塞頂缸頭的積碳或是油泥結膠物質累積過多的話,就會是黑煙囉。

 

排除組裝方面的問題,車子會吃機油應該都不是短時間內造成的,多少都有跡可循,要以情形嚴不嚴重來判斷,不嚴重的話可能只是用到黏度過低或是品質不佳的機油,蒸發損失率稍微高一點而已,尚屬於正常現象;嚴重一點的排除掉從缸頭吹漏氣裝置、墊片、螺絲漏油或是組裝上的問題,常見狀況有兩種:

 

(1)機油上漏: 活塞和汽缸璧之間的密合度不佳,可能是常常超過里程才更換機油或是用到品質不佳的機油,活塞刮油環損壞、活塞氣環和油環的角度不對或是缸璧被活塞環刮傷,有可能連帶缸壓也會過低,導致機油從活塞環逆流進燃燒室,叫做機油上漏或俗稱上機油

 

(2)機油下漏: 汽門機件積碳過多作動不良產生異音,汽門導管油封破損,機油由汽門桿與汽門導管間之間隙進入汽缸者,叫做機油下漏或是俗稱下機油。

 

一般以上機油的情況比較容易發生,但也有可能是幾種狀況同時都存在,第一個解決的方法先試著改用黏度較高的機油或是添加補缸劑(機油止漏劑),然後注意機油油量的變化,如果到下次換機油時油量減少不多的話應該算是症狀較輕微的,不過還是要多檢查油量定時補充;第二個辦法就是去機車店家拆引擎,請店家判斷損傷的情況,有的換個活塞環就解決,連拆裝工資大概一千出頭,其他就要再送去鎕缸店處理,價格通常是三千起跳,都可以順利的解決所有問題,不過有時候沒處理好還是一樣會輕微的吃機油或是其他的後遺症。


(註: 此處的鎕缸泛指加大缸徑約0.25mm,更換活塞、活塞油環氣環、汽門機件、油封,處理汽門座、缸頭、曲軸都包括在內)

 

(EV4車系機油循環示意圖 X光、SV、MAX ,機油幫浦的細目濾網 pic1 2 3 4 每5000km需更換)

(解決EV4掛曲軸的仿日本設計潤滑油路示意圖 RS、SF、JOG100、天鵝、二代MAX缸頸以下)

 

 

12. 到底該如何選購機油呢?

Ans: 正確答案應該是 依據引擎設計、行駛環境(天氣)、操駕習慣、車輛保養狀況來選購。

但是在台灣說句老實話,應以"By feeling"為標準,市售機油種類繁多,如果要消費者依車主手冊規定使用最低標準的機油,絕對會對不起體內流著極速狂熱血液的自己,所以才會在車主手冊都說得相當清楚、在哪種氣候環境下用車該選擇什麼樣的黏度範圍都很了然的前提下, 還是有很多人問這種「該如何選擇機油」的問題,對這樣不甘於安分使用原廠提供的機油,非要發揮龜毛精神的愛車人士,他選擇機油的依據是自己感覺爽不爽才對。

機油製造商老早就了解用車人的心理,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才會在同一種API等級的機油產品線裡、摻配出各種黏度範圍不同的產品,它們可不見得是要用來適應不同的氣候環境的,不然的話,在台灣這樣氣候相當均一、南北變化相當有限的單一市場裡,哪種黏度範圍最為合適,經過這麼多年下來,大家早就都清楚了,何必還要販賣各種不同黏度的機油呢?所以,同一規格等級、卻有多種黏度範圍多種包裝的機油上市,顯示黏度對機油廠商來說,根本就是一個有利於市場行銷的工具,比方說除了南北極地區是不會有高低溫相差到90度C以上的環境,但是市面上還是有0W/60和5W60複級機油出現,連塑膠罐油品瓶口是不是有鋁箔封口,也能大肆宣揚成是判斷真假機油的方法,甚至還有宣稱比API GL-5更高級的API GL-6齒輪油,而API早就在20年前取消GL-6等級。和其他許多車用商品一樣,也是代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人們不再只針對基本需求而已,有能力追求更好的東西。已經從生產導向、技術導向轉化為市場導向、消費導向了 。

有時候想想覺得機油跟日常生活用品差不多,沒有絕對的好跟壞,只有相對適合你的車跟騎車用途、習慣還有環境
拿洗澡來說好了,香皂跟沐浴乳都能拿來洗,用10塊錢的肥皂不會洗不乾淨
大賣場9x元沒牌子超大罐又超香的沐浴乳可以用很久,也有人去買名牌的X芬沐浴乳。

要他們講出有什麼理由要買那個牌子的產品,可能還講不出個所以然,原廠便宜的機油像肥皂,嘉實多、殼牌、BP、亞拉等等就像名牌的沐浴乳,其他還有更多更多沒聽過的牌子在市面上看得到,你要怎麼選擇??

機油=>嘉實多 就像 可樂=>可口可樂
絕對不會去想到買黑松,百事最多也只是老二,這證明嘉實多的行銷策略很成功
也證明機油越來越接近一般人的生活....

不管您是相信明星代言廣告說辭也罷、喜歡聽從專家前輩也罷、還是根本就是喜歡傳說中的神油也行,只要是講究的用車人,機油換了之後,如果感覺不爽,下一次還是會把它換掉的,沒錯吧?

(PS:起步猛、潤滑性佳、拉轉順暢、馬力提升極速增加。基本上效能跟機油扯不上關係,只能改變原本車子性能框框內的輸出特性,並不會改變框框的大小,犯不著跟商人一起玩廣告文字遊戲,不管幾百幾千元的機油,一定有自己的特點,用過了才知道值不值得用,何況別人好用的用在你車上不一定好用,你也不一定喜歡用,各廠牌有各廠牌的優點,感覺一定有所不同,差別僅在於適不適合你的胃口,或者改天吃到比原本更有感覺的機油,才知道除了規格之外,還有哪裡不一樣)

13. 關於自己想DIY換機油&齒輪油...

Ans: 準備的用具如下:

 

(1) 12號或17號T字型板手(T杆) =>視側面洩油螺絲大小而定

(2) 17號或19號套筒+同Size的卡哩卡哩板手或是扭力板手=>視油底殼漏油螺絲大小而定

(3) 10號&12號開口或梅花板手 =>視齒輪油洩油螺絲大小而定

(4) 數量不等的抹布、報紙、衛生紙

(5) 小型或中型漏斗+一小截水管+接廢油用的水盆或水瓢

 

(1)跟(2)買一種即可,另外準備個5公升的礦泉水桶,收集漏下來的廢油,等快滿的時候就帶到中油加油站或是機車行外面的回收鐵桶倒...因為那些廢油是定期有人來回收,還會多少補貼個幾百元給車行老闆,相信車行也不會不願意給你倒。

最近流行的磁性吸鐵洩油螺絲,從新車磨合期開始配合好的機油長期使用,應該能有效延後引擎大修的時間。

 

DIY換機油最好能從油底殼拆下來,再把車子左右搖晃讓機油漏乾淨一點, 然後在電門沒開的狀況下,採幾下腳踏啟動桿,又會多噴一些廢油出來,最後如果可以拿高壓air槍往機油注入口噴,讓殘留在機油孔道內的頑固份子就無處可躲,這樣差不多就能把九成五的廢機油都漏乾淨。



(左圖為T杆+梅花板手+磁性洩油螺絲 中間我是拿一支總長約35cm的中型板手 右圖黑黑的東西一搓開就是亮亮的鐵粉)

 

14.如何判斷機油是否劣化?

 

Ans: 機油會劣化一般來說是在油底殼內產生兩種變化所導致

(1) 本身的化學變化: 因機油為有機化合物,在高溫和高速的攪拌下,容易受空氣氧化,形成有機酸類進而化合成樹脂狀物質,尤其是潤滑系統中含有金屬銅質的零件,更會催化氧化作用的進行。而氧化作用進行時,油料酸鹼價開始減少偏酸,黏度變高,油色變深等,到達某種程度後就應該排掉舊油,更換上新的機油。

(2) 外來污染: 雖然平時機油都留存在油底殼,但仍然跟空氣有接觸,灰塵、水氣和低溫燃燒時凝結的水分、軸承跟齒輪正常磨損下的碎屑、引擎燃燒不完全產生的酸性成分跟氧化廢棄物分子、膠質、樹脂質以及油泥、積碳等等。

換油的時機需要檢驗舊油,比方說舊油檢驗出來的40度C cSt值變化超過10%、閃火點降低14度以上、灰份增加到0.3%以上,皆可作為判斷依據,也能根據視檢驗結果說明車輛引擎的燃燒狀況、油料污染情形,平常用加速性衰退、震動變大等等的感覺來判斷則未必準確。

 

15. 關於廢機油處理跟回收...會不會變成假油阿?

Ans: 處理後的舊機油,多半會因添加劑耗損或本身氧化,不再適用於原使用等級的引擎要求,必須降級用在潤滑要求較不嚴格的機械。

此以一般的蒸餾法為例

處理程序 目的 處理方法
1 粗略去除水分與外來固體雜質 靜置沉澱法 沉澱
2 去除低沸點餾份與殘留水分 常壓蒸餾 ( 約250度C )
3 去除氧化產物與添加劑 H2SO4處理後用石灰中和 化學劑吸收法
4 去除油泥與淤渣 離心法 過濾法
5 分成1~2的低或中黏度的餾份油及殘渣潤滑油 減壓蒸餾 (80~100mbr )
6 餾分油的脫色與穩定 活性、酸性白土(膨潤土)精製 即瓷土或矽酸鋁

(*註三)
未經處理的廢油,少部分有人收購去作工程或建築板模的脫模劑,原本規定須使用新油,但為了省錢都只使用廢油,其他則經由私人油行或是環保署認可的少數幾間私人資源回收公司處理(ex: 艾克森美孚總代理的隆福行),一桶200L或是53加侖補貼幾百元給車行老闆;不同處理過程中,可以得到2~3種餾分基礎油,以這些當基礎油再透過調合與加入添加劑,可以生成車用引擎機油、齒輪油、液壓油、金屬切削油以及潤滑脂,若只經過簡單的除去臘質和水分,則可作為瀝青或類似產品。

化學再生精製的基礎油,經過熱處理去除舊的添加劑和精製用的化學成分後,再加入新的添加劑,便是一瓶有心人包裝販賣的新油,就可以魚目混珠在真品中,不過現在油品進口原料成本低,作假油程序麻煩風險又大,已經比較少見了。

 

16. 有必要作熱車(油)跟冷車的動作嘛?

 

Ans: 引擎的磨損從一發動之後就開始,而冷車啟動瞬間到熱車完成的這段時間又是磨損最嚴重的時候,燃燒不完全的混合油氣也最容易

引起積碳和機油劣化,理論上熱車是比冷車來得重要,但熱車冷車的時間也不是越長越好,過長會有反效果。

化油器供油的速克達機車多半有自動阻風門,舊車和打檔車則有手動組風門(俗稱Q扭),因冷車啟動時汽油不易氣化,利用阻風門阻擋過多空氣進入化油器,使混合氣變濃幫助引擎較容易起動配合,依據引擎溫度啟動或關閉調,整混合比提高轉速。

 

(1)靜態熱車︰

就是冷車啟動之後,自動阻風門開始作用轉速提高至阻風門停止作用轉速降低回穩的這段時間,視天氣冷熱而定約莫半分鐘~

1分半鐘...,也差不多是發動引擎之後穿戴好裝備和安全帽的時間,但不需要太長的時間也不要催油門,靜態熱車太久反而會浪費

不必要的油料,燃燒效率不佳而產生的廢棄分子也容易混進機油內,造成機油提早劣化氧化和加速積碳的生成。

等靜態熱車完成後最好馬上上路 。

 

(2)動態熱車(=熱油): 因為剛上路時引擎尚未達到工作溫度(約80~9x度),機油流動阻力仍大,油門轉動起來比較緊,此時猛催油門

一樣只是多浪費油料容易積碳而已,最好以時速20~40公里的速度騎一小段路,至於要騎多長或多久的時間,要視天氣、車況

和機油黏度而定,熱完可能才會有加速變順暢或是油門變輕等等的感覺,再依照正常操駕習慣行駛。

 

(3)冷車: 冷車的一詞最早應該是針對有渦輪裝置的引擎,因為高達兩、三萬rpm的渦輪在引擎熄火斷電後並不會馬上停止運轉,還需要靠機油來潤滑和散熱,而機油幫浦此時早已停止打送機油,結果輕則造成渦輪葉片損毀,重則整顆渦輪類似無法散熱而"縮去"(縮缸的台語)

的情狀發生,所以停車前需要稍等幾分鐘再把引擎熄火。

除非是有風扇的水冷車,可以稍等一下再熄火,讓水道內接近汽缸最熱的水能夠循環到散熱排,其他不管是強制水冷或是強制空冷式機車,都需要行進間撞風才能帶走更多的熱量,否則光靠小小的鼓風扇吹散熱葉片,是不會有多大效果的,有騎過強制水冷車但是沒有風扇(像NSR)的應該就知道,要是循環系統本身運作不良,走市區停紅綠燈水溫表一定會比較高。

一般強制氣冷式的速克達更沒有必要原地冷車了,怠速時鼓風扇運轉的速度不快,降溫的效果也不明顯,冷車時間一長就祇是浪費油料多增加積碳的機會而已。

 

(4) 最後提供一個動態冷車當作參考,就是快到目的地時放慢到時速60~70公里左右的速度,降低催油門拉高轉速帶來的高溫,已經能目視的時候再降到時速40公里以下的速度,到達目的地之後架中柱放好安全帽後就可以馬上熄火,不需要原地冷車太久。

 

17. 高溫黃油(牛油)改怎麼選擇呢?

簡單說一下以前看到的規格分辨方法
如果要比較數據的話可能就要去翻教科書了

1.稠化劑
杯脂(鈣基) 鋰基 鈉基 鋁基 複合基(兩種以上) 非皂基 合成脂

2.滴點 (耐溫xxx℃ or ℉)
要選比工作溫度高約20~30度以上
一般來說鋰基跟鈉基比較高(非皂基跟合成脂不包括在內)
而有些礦物性基礎油作成的潤滑脂雖然滴點高
但實際上沒有辦法長期使用在接近滴點溫度的工作環境下
工作環境特別高溫或特別低溫例外
會需要額外的添加物

3.耐(防)水性
運轉時內部零件會直接接觸水or很怕水
跟防潮還有密封封存的要求有關係

4. 針入度(硬度)
NLGI NO. 00 0 1 2 3 4 5 越高越黏稠
這個好像是依照供脂方式還有封閉跟開放環境區分
號數小的運轉阻力低 號數大的主要是為了阻止外部污染物進入
一般車用常選0~2號之間

5.EP極壓性
重負荷環境下要加入極壓添加劑
一般來說應該是固體潤滑劑居多吧

還有腐蝕性跟蒸發控制一些數據可以當參考
其他可能要看維修手冊上建議的用量跟規格號數
不過多效鋰基或者複合鋰基極壓潤滑脂應該就夠用囉

參考範例
MAXIMA 藍色高溫黃油

中油CPC 各類黃(牛)油

自己可以弄個簡單的測試方法
挖幾種同樣體積但種類不同的GREASE放在鐵板上


然後從底部用賴打加熱
先失去金屬介面附著性的就會變成滑滑的
這樣就知道哪個比較耐高溫了
一般車用環境來說滴點高於250℉(120℃)即可

18. 水箱精這麼多種該怎麼選!?

買預混好30%~33%左右的水箱液
一般都是4L的包裝
全部都用它,不需要再加水
ex: Prestone PEAK

買純的100%水箱精(多半是乙二醇+其他添加劑)
就自己算比例,約水3 : 1水箱精 or 2:1左右
建議使用軟水或純水(絕對不可以用礦泉水)
主水箱濃度不夠的話可以在副水箱配濃一點
久而久之會補過去

不過市面假的水箱精太多了...尤其是呈現螢光綠色的=.=
買了之後有個簡單的測試方法
正常來說"純100%"的水箱精摸
滴一點在手上,摸起來會有點滑滑的,稍微搓一下還會有溫熱的感覺
如果外包裝標明是純的水箱精,而不是預混好的
摸起來沒有上面的感覺
恭喜...很可能就只是染色的水而已

另外...水箱精濃度有專用的檢示儀器
有需要的話可以去找認識的汽車保養廠問問看
能不能借來一用

Prestone官方網站換水方法!?
http://www.prestone.com/tips/page3.htm
PEAK官方網站換水步驟
http://www.peakantifreeze.com/whychange.html

小弟是比較習慣用循環換水
用自來水注滿主水箱之後,發動引擎
等水龜開啟大循環再漏掉,連續作個兩三次
最後再混水箱精進去....
有興趣的車友可以參考看看

19. 怎麼把車子外觀保持乾淨明亮的呢?

Ans: 看個人想把外觀保養到什麼程度...

用品在大賣場幾乎都買得到不然汽車精品店也有。
 

(1)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濕布把車擦一擦然後再用乾布擦乾,用濕布比較不會讓灰塵刮傷烤漆面,然後噴一層大賣場常見那種高壓噴霧

的罐裝噴蠟 平常售價約$49~99,特價促銷$29左右 (Ex: 黑珍珠、櫻花),順便把排氣管防燙蓋跟空濾盒或是傳動外蓋噴上,稍微等一下

然後把多餘的蠟用乾布擦掉就可以整台車看起來油油亮亮、閃閃動人。計較一點的就先擦一層 三彩水蠟 (大賣場幾乎都有黃色罐子100元以下)清潔性比較好,可以把不難去除的附著物推掉,然後再用噴蠟效果更明顯。


(2) 愛車的可以先用塑膠罐裝的洗車精洗車或者去加油站用高壓水槍泡沫沖洗,然後先上一層三彩水蠟作清潔用

再用鐵罐裝的汽車軟蠟或是塑膠瓶裝的汽車細(乳)蠟價位從一百多到五六百都有,目前最高級的好像是冠彰的磁釉

YAHOO拍賣上也有人在賣釉蠟,上完蠟會有一種接近鏡面的效果。還要注意車子本身烤漆的分別,一般偏銀色車系用銀粉漆專用,

白色淺色車用淺色車系,深色黑色車有深色車專用的,把車徹底洗乾淨後 用附的海綿沾濕塗上薄薄一層,等個幾分鐘就可以用棉球,

或是棉布推掉,這樣下次洗車會很好洗,車子也比較容易保持亮亮的。
 

(3) 還有一種是 汽車粗蠟 是修補金油層輕微掉漆刮傷或是咬到別人的烤漆時,以較粗的粒子研磨然後一定要再用細蠟或軟蠟補上。

個人覺得水蠟或是乳蠟的固亮效果比不上軟蠟或細蠟,但是清潔性跟方便性是水蠟跟乳蠟比較好

白鐵、電鍍品就用汽車電鍍蠟或是銅油還有白色瓶子的穩清去,引擎外露的檔車或是想洗油底殼的可以去洗車廠買紅藥水~

引擎外觀清洗劑或者用廚房白博士也不賴

輪胎蠟在洗車廠有一種偏油性紅色的液體可以買得到,也能拿來用在非烤漆的塑料邊條內裝上,精品店則還有罐裝泡沫式的,坐墊的話除非是真皮,不然用噴蠟噴一噴就行了

後照鏡目前用洗碗精的效果最好。

 

細蠟=軟蠟=硬蠟=乳蠟=>ex: 台吉soft99爆潑水 香華SONAX 3M 莊臣Johnson 日本林玲
http://www.tige.com.tw/6.htm
http://www.scjohnson.com.hk/brand.asp?cat_id=5&brand_id=23
http://www.health-car.com.tw/car26.htm

粗蠟 => ex: soft99粗蠟
http://www.tige.com.tw/5.htm

水蠟 => ex: 三彩水蠟

粗蠟外面多半會有寫是粗蠟,不然就找最便宜的那幾種
圓形鐵罐的包裝,然後顏色最不起眼的,八成就是粗蠟

怕粗蠟會傷漆的也可以用黏土取代,

美容蠟個人覺得是個統稱...不少蠟都有加上美容二字
還有可能是指最後倒數第二道人工拋光手續用的蠟
也叫美固蠟 固亮蠟 固蠟之類的

一般來說棕梠質的臘,會讓車子的漆看起來比較自然

乳蠟或水蠟則以機器施工效果會比較好


最近比較流行的釉蠟也是液體狀..
最有名的就冠彰的磁釉,我自己是比較習慣用3M釉蠟,便宜多了
感覺是可以取代美容固亮蠟+鏡面處理劑的效果,適合懶惰的人XD

下面有提到一些關於上蠟的觀念,有興趣的可以參考看看

http://tw.f3.page.bid.yahoo.com/tw/auction/c11642290
http://tw.f4.page.bid.yahoo.com/tw/auction/d7089527
http://tw.page.bid.yahoo.com/tw/auction/1130186462

除了第一次打蠟要作的前置手續比較多,比方說清潔拋光跟修補細痕
洗車(不能用洗衣粉)=>三彩水蠟=>軟(細)蠟=>鏡面處理劑(釉蠟)
之後如果常常打應該就很輕鬆了,上蠟下蠟都省力許多...
 

以上是我的小小心得,打蠟前務必徹底清洗車身,不迷信高價位的蠟,上蠟海綿略為沾濕後再打

已開罐的蠟如果乾掉可以用隔水加熱溶化後,待其冷卻再凝結即可

停室內常打常洗,希望各位的愛車永遠看起來都令人賞心悅目...^^"

 

 

-----------

 

註一 : 轉錄自中油網站Q&A 對API SJ-SL等級差異的答覆

註二 : 轉錄自2004年潤滑油購買指南之附表 (石油情報社出版)

註三 : 轉錄自2004年潤滑油購買指南之附表 (石油情報社出版)

 
2
發表於 2009-8-10 22:21:20 | 只看該作者
超級長文

看到眼花還看不完

有空再來細細品嚐剩下的部份了

謝謝版主挖文哩~~::64::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發表於 2009-8-10 23:09:56 | 只看該作者
這不是基本常識吧!

好專業

好文!推推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
發表於 2009-8-11 11:06:56 | 只看該作者
總覺得好長好多好兇狠

黑...看到一半!!我就開始往下拉看後面的回覆了...順便看看文章多長

"長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發表於 2009-8-11 11:53:0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冰漓雨 於 2009-8-11 11:54 編輯

提醒一下JASO MA的摩擦係數等等
並不是某些人想像中,砂紙和光滑玻璃的差異,畢竟機油最終的目的還是潤滑引擎內部,怎麼可能如有些人誤傳的說是『添加摩擦劑』...這是敝人看過最可愛的說法,乾脆說還添加金剛砂哩....

打檔車所用的JASO MA規範,主要是對可以提高潤滑度的抗磨劑作限制和規範,因為這個成份在400cc以上級距的溼式離合器的車子,有著影響傳遞,造成離合器打滑快速磨損的可能(就像拔河比賽,選手手抓不住,請問手會不會受傷?),至於我們這些100多cc的小輕檔車,其實沒那麼的敏感,頂多就是敏感的人會感覺傳遞料率和車感略有不同....

反過來說,速克達等等乾式離合器的車種,就應該多多採用添加抗磨劑的機油,提高了潤滑度,不但保護引擎,也會提高引擎效率,也算是一種環保行為,例如日本就有的JASO MB規範的機油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
發表於 2009-8-11 14:52:39 | 只看該作者
真的是高手過招耶

我閃邊看就好~

慢慢學習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
發表於 2009-8-14 21:55:50 | 只看該作者
哇!
真的太好了
很詳細的說明,心中的問號有解決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加入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黑名單|SayCoo論壇

GMT+8, 2024-5-15 17:32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